十二年國教即將上路,你是不是對未來的升學路感到徬徨、憂心?未來,要怎麼樣才能快樂學習?臺灣教育最令人詬病的地方就是教出一群不快樂的考試機器,芬蘭的「教育奇蹟」連年驚豔全球,一直是世界各國取經的指標,為什麼芬蘭青年可以充滿行動力、想像力、實踐力和生活力,而我們國家卻憂心人才斷層?芬蘭的教育理念,到底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和省思的地方?為了讓關心孩子教育的父母親能有一個更開放多元的教育思維,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所屬市立圖書館9月29日(六)下午2時特別邀請到《芬蘭的青年力─我想成為我想成為的人》作者陳聖元以及他的父親和清華大學前教務長周懷樸教授進行對談。「芬蘭的青年力:我想成為我想成為的人」作者陳聖元是個就讀大二的大男孩,高一結束時休學一年自費到芬蘭當交換學生,高中畢業的暑假花了一個月重返芬蘭,遊歷不同的城鎮,借宿在不同的青年朋友家,實際貼近芬蘭年輕人的生活,觀察他們是以什麼樣的態度和價值觀來面對升學、面對未來、面對人生。活動免費,參加講座就有機會獲得「芬蘭的青年力:我想成為我想成為的人」一書,講座相關訊息請至該館網頁查詢(網址http://www.tphcc.gov.tw/),洽詢電話:(02)2253-4412分機8652。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長林倩綺表示,臺灣的孩子,每天忙著上課、補習、讀書,少有主動學習的熱情,也缺少對閱讀的喜愛;在芬蘭,沒有人用分數衡量孩子,一個優秀的人不在於成績多麼出色,而是這個人有沒有想法、能力與態度。在臺灣,當工藝課被犧牲掉的時候,芬蘭的中學生正在設計一套屬於自己的桌椅。在臺灣,盡是滿面愁容、為升學辛苦奮戰的高中生,但多數人卻不知道自己奮鬥的方向;而芬蘭的高中生畢業後,極少人直接上大學,而是藉由空檔年(Gap year),打工、進修、遊學、體驗生活,不急著定位自己,找尋真正的興趣與人生目標。《芬蘭的青年力─我想成為我想成為的人》作者代替了臺灣還在課堂上奮鬥的高中生前進到了第一線,尋求這些「對照組」,凝視同齡卻有著截然不同學習歷程的芬蘭青年,體會異文化的教育內涵。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學習不該只有一種樣子!想知道芬蘭的青年學生怎麼為自己的未來作準備、選擇嗎?9月29日(六)下午2時,歡迎大家到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芬蘭的青年力─我想成為我想成為的人》新書對談,將由作者陳聖元以及他的父親和清華大學前教務長周懷樸教授三人跨世代對談,讓現在的家長和小孩對人生有不一樣的視野!活動免費,參加講座就有機會獲得《芬蘭的青年力─我想成為我想成為的人》一。書講座相關訊息請至該館網頁查詢(網址http://www.tphcc.gov.tw/),洽詢電話:(02)2253-4412分機8652。